新闻

NEWS

用教育的理想和智慧“孵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123,对华师大来凤附中的高一、高二学生来说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寒假生活,但是这个假期与以往有些不同,因为学校给每人都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要求在家长的指导下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开展“走进来凤民族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就来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土家民俗文化展开走访搜集和合作探究,活动成果将在新学期开学之初进行分类评比表彰,对于优秀部分由学校“民族文化展厅”永久存展,这是该校多方搭建平台践行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缩影。

20148月,来凤县与华中师范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深度合作共建来凤一中,在原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华中师大来凤附中。华中师大利用自身师范教育的特色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选派以宋涛为校长的华师管理团队,坚持依法、民主、科学治校,努力办适合的教育,用教育的理想和智慧“孵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来凤贫困山区的孩子得以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真正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作为华中师大的附属校,既要彰显华师特色,又要切合学校实际,究竟应该赋予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华师大来凤附中管理层的集体思考,经过大家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尝试,初步认为来凤附中的学生培养应朝着五大素养的方向看齐,即身心素养(培养身心健康、阳光向上,能自主管理好情绪、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思维素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素养(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和创造能力,尤其是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人文素养(以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加强学生感恩、民主、法制、包容等基本素养)、专业素养(为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突出教师素养提升

郭嫣雯,是该校的一名青年英语教师,合作办学以来她已经到华师一附中交流跟培过2次,去年5月还赴深圳龙岗附中和该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双方分别执教同一节英语课,课后前来指导的华师一专家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让她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深感获益匪浅。

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校教育事业的成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华师大来凤附中把教师发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把教师的发展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用真感情,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教师建功立业搭建舞台。

学校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即名师工程、新秀工程和青蓝工程,组织评选校内名师5人、学科带头人9人和优秀青年教师15人,借助与华中师大的合作办学平台和成熟的管理评价机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成立教科研中心,确保集体备课质量,成立历史特级教师江明全名师工作室,指导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开展教学质量月和跨地区大教研活动。自挂牌以来共计64人次教育教学专家来校督学、277人次教师外出交流培训,所有教师已全部通过华中师大教师资质考核认证,真正助力广大教师“强筋壮骨”,培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未来教师”。

 

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多维课程体系

华师大来凤附中始终坚持“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的办学情怀,面向全体学生,多方搭建平台,全面育人,把学校建成学生立德成才的沃土。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教材和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出固定课程、专题课程、活动课程、自选课程四大课程“营养套餐”,依托多维课程体系,服务培养目标落实。

学校确定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学校自身的内涵特色、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为主体,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为高校输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以传承、彰显民族文化为一翼,服务民族和谐发展,培育具有本土文化(土苗文化)气质的“传统人”;以教育信息化为一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育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未来人”。通过一系列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国家规范、华师气质、本土特质、学校精神”为纲领,倡导学生多元发展,培育民族创新之才。

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把每周二下午三、四节确定为校本选修时间,支持教师在校内面向全体师生开设多样选修课和“博雅讲坛”,通过教师的先期申报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在高一、高二年级已开设50余门选修课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学效果好坏与否交由学生评定,与开课教师的绩效直接挂钩。该校把每周三下午三四节作为数学考试时间,弥补了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科训练量不足的短板。每周日下午三四节和各类假期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徒步拉练、游学跟学、成人仪式、毕业典礼、诗歌朗诵、模拟法庭、趣味运动会、汉字听写大赛、纪念主席诞辰、元旦晚会,先后成立多个学生社团,德育活动系列化、品牌化。该校还把校徽设计、检查评比、班务日志、教学反馈等各类活动交给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悟。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研修的时间,有更多请教问题的时间和途径,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目前,学习自主、道德自律、健体自觉、超越自强的“四自”校园精神已蔚然成型,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加快课堂改革

华师大来凤附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把教学的优质高效作为教师的职业操守,得课堂者得质量,要让上课优秀的教师扬眉吐气。学校连续两年在每年12月开展了全体教师参加的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学质量月活动,邀请华师一附中名师分批次来校上示范课,和北门中学、深圳龙岗附中和海南附中的同行同台进行教学比武,旨在进一步强化师生质量意识,摸索总结推广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招,构建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还实施了540课堂改革,将原来的每节课45分钟缩减为40分钟,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教师轮流辅导答疑;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选修课,实施走班制教学,并且首次尝试把课堂搬到校外;开展全员评教评学,全程数据考核,在职称晋级、考核评优、绩效考核中充分运用各类数据,倒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现在,你可以惊喜地发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多了起来,课堂不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观”得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尊重,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服务核心素养推进评价方式变革

华师大来凤附中致力于办来凤人民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不满足于简单的升学率的提高,而是希望他的学生拥有和大城市同龄人一样的核心素养,一样的自信,一样的竞争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育人理念的变化势必引发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先后出台了一揽子评价管理方案,以满足“套餐”量化评分的形式,对教师业绩予以认定,既鼓励全面发展,多点开花,又鼓励个性发展,突出专长。对学生而言,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个学生的专长有机会得以展现,视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及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于现代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华师大来凤附中人不甘人后,以来凤人的独有自信和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凝聚起教育发展的强大气场,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无愧于时代的精神建功龙凤经济示范区。

                                                                

                                                                         【撰稿: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