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用生命的七十分之一,营造一个生命的奇迹。”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研支团成员紧握右拳,庄严许下自己的诺言。
2016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第十四届研支团来凤分队12名成员,与中南民族大学第五届研支团的4位成员,相继来到山清水秀的来凤县。他们分别在来凤县第一中学、思源中学以及高平实验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对他们而言,这是践行诺言的开始。
教学:要热情,更要专业
“这是我们支教的学校?比我的高中还要漂亮!”刚刚踏入来凤一中的校门,研支团成员们连连赞叹。学校环境幽雅,60间标准教室皆配有班班通教学一体机;实验室、微机室、舞蹈教室、琴房样样俱全;每间学生寝室配有独立卫生间、空调和全天热水系统。惊喜的同时,研支团成员也随之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支教团成员在美丽的来凤一中
“每一个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学生,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们就是全部。”刚进入学校,分管教学的杨璨校长就给研支团成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宋涛校长也鼓励支教团成员们“不负初心,不辱光阴”。带着满满的责任感,研支团成员们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老师生涯。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看似简单的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却往往要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备课。原以为课堂上已经讲解得清晰透彻的内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他们这才发现,教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除了热情,更要专业。
于是,研支团成员们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做其他老师课堂的“旁听生”,摸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他们逐渐着眼于学科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不再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拘泥于教科书的按部就班,而是在着力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也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语文的李盼、李彦衡,发挥她们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将课文与源远流长的文学史联系起来,以点带面,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还开展演讲、舞台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授政治的邵小爽更是结合时事,将诸如《人民的名义》等热播剧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里收获知识。而成员张洋轲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成绩好的同学,他会布置一些拔高题,而对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会不定期“开小灶”,这样的“区别对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研支团成员的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逐渐有了起色。
实践:在课堂,也在课外
除了日常教学,研支团成员认识到,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与学校的共同组织下,研支团成员也参与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远足踏青”带领学生们走进生活,发现家乡之美;“模拟法庭”让学生们在排演庭审的过程中体会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一人一张纸献爱心捐书活动”倡导大家为公益贡献自己的力量;“纪念毛主席诞辰”旨在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华科研支团成员参观来凤民族博物馆
在研支团队长林一看来,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升了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日常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地方。最近,他正负责学校成立记者团的事情。虽然还有教学任务,但他还是想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闲暇之余,在思源中学的研支团成员段承金会不定期地找学生聊天,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当得知学生的家庭状况出现问题时,他还会主动找到学生的父母沟通,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此外,研支团还走出支教学校的校门,积极参加扶贫工作。2017年3月,研支团和来凤一中校团委一起在来凤县圣德文武学校开展了“聚焦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针对该校运动设备匮乏的情况,研支团成员利用在学校募集废弃纸张换取的资金采购了体育器材及学习用品,作为慰问礼物带给孩子们。成员们的探望也获得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华科研支团看望圣德文武学校留守儿童
支教:有奉献,更有收获
一年的服务期接近尾声,研支团成员们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同时,也有着许多收获。
除了学生的成绩逐渐提升、学习积极性逐渐增强之外,学生们暖心的举动常常触动研支团成员。上课声音嘶哑时,黑板上有“多喝水”的温馨提示;感冒后去上课,办公桌上会随之多出两盒感冒药;节日时,抽屉里放满了写着纯真祝福的贺卡.....这些看上去细微的举动,却让成员们看到学生正回赠着自己的爱。
对研支团成员来说,一年带给他们的改变令他们终生难忘。从刚来时与学生交流不顺,到现在和学生课下一起打乒乓球、成为他们述说心里话的大姐姐,研支团的梁玉在支教中慢慢体会到责任的含义。同事之间的友谊、一起支教的同伴,都将成为她珍贵的回忆。
而在支教的过程中,研支团成员蔡普成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他表示“在读研结束后,自己要继续扎根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