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目标】
阶段性目标:开设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初步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实行翻转课
堂,挖掘民族课程,初步建立联合培养平台,开拓实践基地。
远期规划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学习模式全然转变,民族课程成为优质课程,实践基地较多,学生呈现多元发展,培养有特色。
【建设条件】
硬件条件:学校可实现千兆光纤接入,“未来教室”已获批,正在筹建。
教师队伍:有一批年轻的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供选拔。
学生状况:从2015年新生中遴选。
政策条件: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全县确定“武陵山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三大目标。
【实施步骤及方案】
实施步骤:2015年秋季:建立培养方案,新生遴选进班,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数字化学习模式,初步形成创新性的课程模式,参观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
2016年春季:进入“未来教室”,彻底变革学习方式,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建立导师制,开展游、跟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017年秋季: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多元发展,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设家长课程和家长工作体验活动。
2017年春季: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答辩,开设“博雅讲座”(教师和专家)和博雅论坛(学生)。
2018年秋季:学习方法研讨,教师指导下进行知识点梳理
2018年春季:教师指导下自主复习备考
实施方案
制定方案:整体方案、三年培养规划、总体及阶段培养目标、学生选拔、教师职责、课程方案、师生考核方案
师生培训:理念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管理流程培训、课程开设培训、考核机制培训
组织实施:按方案实施,加强过程监控,把握培养质量
关于推进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特色体系建设
和设立“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的通知
各合办学校:
为了进一步彰显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的优势,根据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和探索中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需要,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对基础教育合办学校发展定位的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决定在基础教育合办学校中推进学校特色创新教育建设,以促使合办学校快速成长为区域内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学校。根据特色教育要求,拟通过在合办学校建立“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后简称“创新实验班”)来带动学校特色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将协调合作方通过师资、资源和资金支持来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1.构建合办学校的特色办学体系,推动合办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
2.彰显合办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作用。
二、工作内容
以“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为推手,打造合办学校特色体系建设。
三、实施步骤
1.立项(5月份)。各合办学校要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第三期校长研讨班会议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找准特色建设的方向,填报《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特色创建申报表》和《“创新实验班”申报表》,于5月30前发至教育发展部。
2.备案(6月份)。教育发展部组织专家评委对各学校的申报进行评审,对符合基础性、针对性、可行性、合规性、科学性、创新性、拓展性、连续性的项目备案确认。
3.组织实施(9月份起)。各学校根据备案确认的项目,进一步完善特色创建活动方案和“创新实验班”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4.调研与交流(创建过程中)。教育发展部组织调研组、检查组,深入了解各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创新实验班”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培植典型,查找不足,帮助学校解决特色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通报各学校的工作情况,进行现场交流活动。
5.验收与总结(根据阶段性目标开展)。各学校按照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教育发展部将组织专家对各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和“创新实验班”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年度学校发展诊断评估和校长绩效诊断评估。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教育指导与评估委员会,全面负责合办学校特色和“创新实验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监督等工作。
2.资源保障: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教育信息化优势,保障学生在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学习;利用学科优势,协助合办学校在文化、体育、德育、心理、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建设;利用附属学校优势,协助合办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建设。
3.师资保障:重点设计合办学校“创新实验班”和特色建设所需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课程,确保师资质量。聘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华师一附中和华师附小知名教师或者华师基础教育合作平台上的特聘专家,作为“创新实验班”兼职教师或担任学生特长发展的专业指导老师,讲授课程,开设讲座。
4.资金保障:
(1)教育发展部协同合办学校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合作方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2)教育发展部设立专项经费对“创新实验班”和学校特色建设进行资助。
5.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合作方的支持
(1)争取出台教师引进、学生生源等的相关配套政策
(2)对“创新实验班”设施设备投入和更新进行经费支持
(3)企业合作方设立“创新实验班”发展基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发展部
二O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实验班”(后简称“创新实验班”)要充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优势和基础教育资源优势,培养人格健全、理念现代、基础扎实、素质突出的卓越人才。“创新实验班”经过2-3年的建设,打造成当地“基础教育示范引领班级”,条件成熟后推广到整个学校、全区乃至全市、全省。
二、工作要求
1.建设“未来教室”。“创新实验班”充分利用“未来教室”系统和教育云的理念,开展课程学习和实践。
2.配备“高、精、专”的教师。要求选择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精通教学并且专业突出的老师,担任“创新实验班”的主课教师。
3.选择适合生源。小学、初中和高中从本校一年级(2015年9月开始)学生中,选择适合学校特色创新发展的优秀生源进入班级学习。
4.实行小班化教学。小学不超过35人。初中、高中不超过40人。
三、培养措施
1.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大数据时代背景,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
(1)实行衔接培养模式。完全中学采取“中学—高校”的衔接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将课程开设向上延至大学阶段,向下延至初中阶段,形成高校、高中、初中贯通一体化的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模式。九年一贯制采取“小学—中学”的衔接培养模式,课程开设按照九年来布局进行。非上述两种办学层次的合办学校,从联盟校或者其他合办学校中选择合适生源定向培养或者输送培养。
(2)实行“一人一表”个性化课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按照“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发展”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实施“分层走班,选课走班”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选择,做到每个学生一张课表,最大程度促进学生最大可能发展。
(3)实行“一人一pad”数字化学习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实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班配备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齐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翻转能力、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学习等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彻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2.创新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尽量构建“国家基础课程、数字化学习课程、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造就“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信息见长、素质突出”的卓越学生。
(1)国家基础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要求学生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的高中课程学习,高标准达成国家课程教学目标。
(2)数字化学习课程主要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数据时代学习方法。学生能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及相关学习软件,并熟练运用这些设备及软件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变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品质。
(3)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主要指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和生涯规划而开设的校本课程。以国学和本土文化的学习作为学生文化课程的基础,以礼仪与表达课程培养学生对外交流的基本素养,以科技创新课程多元开发学生潜能,以多种外语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以领导力课程搭建学生活动的舞台,以社团活动强化能力锻炼,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机制。
(1)严格选拔生源,扩大招生范围,争取获取地方政策支持。
(2)充分利用华师“自主招生”政策,争取合办学校(高中)与大学的对接。
(3)构建合办学校与华师一附中、华师附小的学生培养对接。